■ 郭迎春
【农村金融时报】
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农商银行要想更有效地回归“支农、支小”本源主业,可通过“三抓三提升”,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实现自身发展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互促互进。
抓增户扩面
提升信贷服务覆盖率
农商银行应把“三农”、小微企业、沿街商铺、社区市场作为立足之本,组织开展信贷业务营销“本源工程”,以农区“整村授信”、城区“网格化营销”对接营销工作,大力拓展信e贷小额信用贷款、家庭贷款、“三农”新型农业经营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不断扩大农户、社区居民和小微企业建档评级、授信和用信覆盖面,推动零售贷款实现增户扩面和高质量发展。
一是扎实开展整村授信工作。立足市场定位,抓实本源工程,加强与地方文明办等部门的对接力度,以文明诚信幸福村打造为突破口抓实整村授信工作,坚持“普惠+精准”策略,进一步完善整村授信操作流程,加快授信向用信转化,切实做到跟着农民走、围着农民转。
二是扎实开展网格化营销工作。以村、社区、商区、企事业单位为基本网格,定格、定人、定责、定时间计划,与客户进行深度沟通、深度营销,做到责任明确、营销区域全覆盖。
三是扎实开展“四张清单”对接营销工作。加大与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沟通力度,全面摸清辖内客户基本情况,逐步建立建全行政村客户、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城市社区客户“四张清单”,逐户线上营销,分户开展走访,确保不留盲区。
抓信贷服务建设
提升普惠信贷质量
农商银行应深入开展“便捷获得信贷行动”,大力推行“阳光信贷”,全面落实“便捷信贷”,实施“专业信贷”,推行“科技信贷”, 进一步提升信贷服务的便利性、专业性。
一是推行“阳光信贷”。在网点醒目位置摆放阳光信贷公示栏、服务监督牌,公布信贷人员信息、投诉电话等,广泛接受客户监督。
二是落实“便捷信贷”。积极拓展“线下+线上”申贷渠道,运行电话申贷和公众号微信申贷业务,明确专人负责,保持24小时畅通,快速及时响应客户信贷需求,建立“网点+手机银行+电话+微信”四大申贷渠道;严格执行限时服务和一次办结制,优化流程,精简资料,让客户“只跑一趟”,创造 “贷款不找关系不求人,一个电话(微信)送上门”的信贷服务品牌。
三是实施“专业信贷”。对公司业务进行集中管理,进一步规范零售类贷款营销调查中心、风险审查中心、放款中心、贷后检查中心“四个中心”,促进信贷业务流程化、规范化、专业化营销管理;建立客户经理等级管理制度,将网点转型、智慧厅堂建设等释放出来的内勤人员,充实到客户经理队伍,提高一线营销人员数量及占比;紧跟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针对农区、商区、社区、企事业单位不同客户群体信贷需求,优化整合零售贷款产品,明确“信e贷、家庭亲情贷、一般保证和抵质押、政策性担保”四种办贷模式,实现信贷产品线上线下、全行业覆盖。
四是推行“科技信贷”。大力推广“信e贷”“信e快贷”线上办贷模式,提升客户办贷体验。
抓好实体贷款投放
提升信贷服务可得性
农商银行应坚持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的经营宗旨,回归本源,聚焦主业,坚定不移地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全力对接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紧跟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强农惠农政策部署,选派支行行长、客户经理挂职村(社区)主任助理,全面参与乡村振兴事务,与政府部门签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出台农商银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把创建样板村作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切入点,在各乡镇筛选产业特色强的村庄作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样板村进行重点打造,积极创建省级样板村、市级样板村、县级样板村。
二是全力支持新旧动能转换。找准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在立足“做小做散”市场定位基础上,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契机,稳步推进小微企业“整镇授信”,扎实开展“民营和小微首贷培植行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万户行”“百行进万企”等活动,创新流动资金循环贷、“小微诚信贷”“免评估”抵(质)押贷款等新产品,全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三是全力抓好金融精准扶贫。把金融扶贫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经营主体进行全覆盖走访对接,大力推广“精准扶贫”农户贷、央行资金产业扶贫贷、信保扶贫贷、信保农村产权贷等扶贫产品,对符合融资条件的客户做到“能贷则贷”“应贷尽贷”,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四是全力抓好政策性贷款投放。充分运用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政策,积极对接乡镇政府农业农村部门、村两委等,全面获取辖内产业集群客户清单,逐户明确对接营销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加大“名单式”精准营销力度,实现“创业担保贷”等政策性贷款对接全覆盖并从快从速发放贷款;利用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等专项金融政策,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信贷投放和稳企业保就业政策落地实施。
作者单位:山东莱芜农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