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0年11月23日 > 总第467期 > B6 > 新闻内容
告别“一省一费率” 三大主粮成本保险基准纯风险损失率发布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报记者 郑源源

【农村金融时报】

近日,中国精算师协会首次发布《稻谷、小麦、玉米成本保险行业基准纯风险损失率表(2020版)》(以下简称《纯风险损失率表》)。这意味着,我国政策性农险将破解“一省一费率”难题,有望实现基于地区风险的差异化定价。

“一省一费率”产生诸多问题

自2007年中央财政开始对农业保险实施保费补贴以来,我国农险迈入了高速发展期。13年间,农险保费收入从2007年初不到10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672亿元。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农险保费收入已达到710亿元,超过去年全年。

保费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农险由高速发展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但仍有许多难题亟待解决。费率定价不科学就是其中之一。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教授、农村保险研究所所长庹国柱对记者表示,由于起步较晚、数据积累不足等原因,我国农险费率定价长期采用“一省一费率”的粗放定价模式,在一个省域范围内对同一种保险标的执行统一的费率。这违背了保险“风险的一致性”原则,即保费负担应与其风险大小相一致,风险大则保费高,风险小则保费低。

“不同地区的地理自然和经济条件有很大差异,即便是一个省内同一种作物,风险差异也会很大。”庹国柱解释说,“一省一费率,等于是吃大锅饭,风险大的农户愿意投保,风险小的农户不愿意投保,这就叫‘逆选择’。”

此外,高风险地区因赔付率较高,保费收入无法覆盖实际风险损失,保险机构面临着经营亏损,容易引发协议赔付;低风险地区收取的保费超出了实际风险,易诱发保险机构在承保时采用不正当手段参与竞争,在理赔时扩大赔付额而争取续保或平衡较低的赔付率。

“监管机构屡屡禁止的协议赔付、平均赔付等问题,都与这种状况有关。各省都存在政府跟保险公司就费率问题讨价还价甚至强制降价的问题,也跟这种情况有关。有了比较细致的、较为科学的定价,比如以市或者以县为单位定价,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庹国柱强调。

完善农险定价机制

2019年,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完善保险条款和费率拟订机制,加强农业保险风险区划研究,构建农业生产风险地图,发布农业保险纯风险损失费率。

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也撰文指出,将启动农业保险风险区划三年行动。在今年确保完成三大主粮(稻谷、小麦、玉米)风险区划和费率分区工作的基础上,分批次、分步骤发布农业保险示范性条款和行业基准纯风险损失费率。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按照银保监会农业保险风险区划和费率分区工作整体部署,中国精算师协会和中国银保信组建了农险风险区划研究测算小组,联合开展了稻谷、小麦和玉米的保险风险区划和费率分区研究工作,最终形成了《纯风险损失率表》。

据该小组测算,水稻纯风险损失率呈现由北向南降低的总体规律,中部湖北等地区风险相对周边更高;小麦纯风险损失率呈现由北向南“高-低-高”的总体规律,低风险地区分布于北京到腾冲联线两侧;玉米纯风险损失率则呈现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降低的总体规律。

本次发布的《纯风险损失率表》以2007年以来全量农险业务数据为基础,形成了31个省(市、区)338个地市的三大主粮成本保险纯风险损失率,更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农业生产风险状况,填补了行业农险基准纯风险损失率的空白,为保险机构产品开发和精算定价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行业标准。

中国精算师协会相关人士表示,三大主粮成本保险行业基准费率的发布,对于完善农业保险定价机制、促进农险业务高质量发展和农险资源有效配置、推动国家惠农政策落地落实、维护农民利益有着重要作用。

下一步,精算师协会将加强精算研究,构建农业生产风险地图,发布农业保险纯风险损失费率,建立科学的保险费率拟订和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完善测算方法,优化测算模型,更好地服务农业保险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