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0年11月23日 > 总第467期 > B1 > 新闻内容
天山跃出三文鱼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通讯员 吴国勋 于腊梅

【农村金融时报】

———新疆农信社支持三文鱼产业发展纪实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尼勒克县能不能脱贫要看“西三乡”,西三乡能不能脱贫要看喀拉苏。

尼勒克县位于天山中部西端,曾是国家级贫困县。西面的苏布台乡、加哈乌拉斯台乡和喀拉苏乡属干旱少雨区,当地只能种植一些耐旱作物,产业结构单一,贫困人口曾占全县贫困人口的48.31%。但贯穿境内的喀什河,却为冷水鱼类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近年来,新疆农信社立足喀什河带来的优势,支持三文鱼产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服务当地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真金白银延伸三文鱼产业链

初秋时节,笔者从尼勒克县城出发,驱车半个多小时,来到了位于尼勒克县喀拉苏乡克什喀拉苏村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的三文鱼养殖基地。

走进基地,碧波浩荡,工人们正在撒网捕捞三文鱼。

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新告诉笔者:“尼勒克县地处喀什河上游。水质良好资源丰富,水温常年保持在20摄氏度以下,非常适合冷水鱼类的生长繁育和规模化养殖。这里的三文鱼鲜美滑嫩,在市场很走俏。”

谈话间,已有收购商前来选鱼,称重、充氧、装车,包装车间内一派忙碌的景象。

成立于2014年的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在尼勒克县海拔1000多米的天山冰川活水水域建立了三文鱼养殖基地。

为支持产业发展,带动脱贫攻坚,2017年以来,在自治区联社的主导推动下,天山农商银行、伊犁农商银行、尼勒克县农信社通过社团贷款的形式累计为该公司关联产业提供了逾亿元信贷支持。

有了农信社信贷资金注入,公司发展成拥有完善的冷水鱼养殖装备、养殖面积超过60平方公里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并形成集研发、孵化、养殖、加工、冷链物流、“互联网+”等为一体的绿色生态产业链。

目前,公司已取得冷水鱼养殖8项核心专利技术,年产三文鱼100万尾,生长在冰川活水中的三文鱼,从鱼卵孵化到成鱼历时三年出水后,24小时内便可运达全国各地的餐桌。

公司还采用绿色生态水产养殖方式,投资建设2000余平方米的封闭式无菌加工车间;配备养殖废弃物回收装置,通过一体化处理装置转化为优质肥料,用于荒山绿化、农业生产等。

“贷”动贫困户致富

2017年,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有了阶段性发展,产值创新高,超3亿元。当时的尼勒克县,是个戴了32年贫困帽子的国家级贫困县,喀拉苏乡扶贫任务最为艰巨。

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秀向尼勒克县委县政府提出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带动喀拉苏乡当年未脱贫的60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政府主导推动下,2017年,喀拉苏乡609户贫困户自发成立了全赢合作社,尼勒克县农信社向每户贫困户发放1万元信贷资金支持发展。

随后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作为承接扶贫企业,与合作社共同成立新疆鱼水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组织贫困户开展劳务分包、渔家乐、农产品购销等业务。

“公司当时承诺,贫困户前3年每年可享受保底分红3000元,企业还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新介绍。

2017年底,公司举行第一次年度分红大会,喀拉苏乡609户贫困户每户领到了3000元的第一笔分红。至今,公司累计为这609户贫困户分红总计548.1万元。

依托该公司,政府引导贫困户以土地、闲散资金、劳动力等形式入股合作社及企业。目前,喀拉苏乡克什喀拉苏村有114户贫困户持有公司股权,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2018年,喀拉苏乡实现整体脱贫。

尼勒克县农信社工作人员介绍,除了吸纳当地贫困群众就业,鱼水情公司还吸纳了来自南疆10个未摘帽深度贫困县的20多名贫困户就业发展。

如今,克什喀拉苏村依托三文鱼绿色生态养殖,打造旅游基地,发展集垂钓、美食、手工业、住宿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娱乐一条街。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