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0年11月16日 > 总第466期 > B3 > 新闻内容
北流农信社 坚守初心为“三农”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报记者 韦秋莹 通讯员李永健 乔明宣

【农村金融时报】

近年来,广西北流农信社立足“三农”市场定位,主动作为,强化责任担当,书写了服务“三农”、助力民营经济、支持乡村振兴的诗篇。

党建引领业务发展

“要实现各项业务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强化党建对业务发展的引领作用。”北流农信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陆本宏说。

为此,北流农信社要求全体职工思想和行动上更加团结,不断提升执行力和凝聚力,推动改革发展深入迈进。

该社抓好党建工作,促进广大党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推进各项业务工作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同时,该社加快推进“党旗引领+金融先锋”模式,实施“万名农信先锋进万村”工程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选聘了148名农信社的青年骨干担任金融专员,派驻北流市278个行政村,深度融入地方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农信社作为离农村最近、与农民最亲、支农力度最大的金融机构,实施‘万名农信先锋进万村’工程,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农信社资金、人才、资源优势,联合地方基层组织优势,为乡村(社区)推出更深入、更有效的金融政策,提供融资服务、项目咨询及风险评估等金融服务,推动金融供给与需求更精准对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打造更接地气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服务模式。”陆本宏说。

截至目前,北流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突破20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173亿元,发放了占全市92%的涉农贷款、87%的中小企业贷款和100%的小额扶贫贷款。

助农发展产业致富

“这些果到明年1月份就能卖出去,预计有15-20万元的收入。”北流市山围镇山围村民冯兴新在沃柑地里说道,“沃柑已成为我家脱贫致富的‘金果果’。”

冯兴新以前是贫困户,“一家人守着几亩地,种点水稻、玉米等,自从2013年得到农信社的贷款支持后,开始发展种植水果产业,从番石榴到沃柑,现在收入一年比一年多,过上了好日子。”

冯兴新告诉记者,为了摆脱贫困,他在2013年的时候,萌生了种植番石榴的想法。“那时手头上一分钱都没有,还是农信社进村入户时了解到我有种植想法后,发放了一万元的贷款。”冯兴新说。

靠着这笔钱种植番石榴,到第二年的时候就卖了个好价钱。但由于受市场影响,2014年后,冯兴新的番石榴遭受严重损失。

据冯兴新介绍,在番石榴产业遭受挫折后,2015年他又重新种植了沃柑。“刚好那时候农信社推出了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又为了我发放了5万元贷款。可以说我们家能够脱贫,都是农信社的资金给了发展的动力。”

从2013年到2020年,北流农信社向冯兴新一共发放了8万元的贷款,支持他一步步从小果园做成沃柑产业。如今,冯兴新通过租用村民们的地,种植沃柑28亩。除掉成本每年最少能有十几万元的收入。

像冯兴新一样,北流市有许多贫困户通过农信社贷款的支持发展产业,实现了脱贫。

截至今年10月末,北流农信社涉农贷款余额154.29亿元,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95亿元,涉及贫困户7408户。

信贷支持实体经济

在北流市丰茂家具厂内,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切割木材原料,工厂内还堆积着大量等待加工成家具的原木。

“三四月份的时候,基本是停工状态,随着疫情控制,家具销售慢慢回暖,尤其是国庆之后基本恢复往年的销售状况。”家具厂负责人之一罗老板说。

罗老板告诉记者,他在外地做家具行业已经十多年,由于创业失败,2016年回到家乡北流市。“那时候得到农信社3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支持,便跟亲戚合伙重新在北流市开了家具厂,发展到现在,每年有100多万元的销售额。”罗老板说。

据罗老板介绍,今年疫情影响导致家具厂上半年没有什么生意,是农信社又伸出援手,给予5万元复工贷款支撑下来的。“农信社是真正的老百姓的银行。”罗老板感慨道。

截至10月末,该社各项贷款余额173.23亿元中,授信1000万元(含)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含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余额37.08亿元,有贷款余额的贷款户数为4485户。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