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吴晓燕 通讯员 游利
【农村金融时报】
“早在2014年,我第一次接触到安徽农金易贷卡的业务时,就被该业务操作的便捷性及贷款资金使用灵活性吸引,它帮我省去了到柜面办理放款和还款的时间,‘随借随贷随还’的功能还帮我节省了不少贷款利息。”近日,在安徽太和县景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景晟生态农业”),该公司负责人李利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道。
“尽管公司强大了,但受疫情影响,我们公司的资金周转也遇到了较大困难。太和农商银行了解到情况后,立即到我们公司及种植基地进行实地调查,及时向我们发放了一笔300万元的‘金农企e贷’保证贷款。”李利接着说。
据记者了解,太和农商银行贴心保障景晟生态农业发展,就是为了确保种植面积达600余亩的花椒产业及良种苗木50万余株培育能收获产能效益。
太和农商银行对于精准扶贫对象的支持更是不遗余力。
50余岁的谭万荣是赵集乡草寺村村民,患小儿麻痹症,两腿不能正常走路,但尚有劳动能力。2017年,该行对其首次发放5万元扶贫贷款,帮助他购置了8头肉牛,当年即创收6万余元。今年8月,该行为其再次办理扶贫贷款3万元,用于扩大养殖规模,最终谭万荣通过创业劳作过上了幸福生活。
这类扶持贫困创业者的放贷工作,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有效带动、引领周边乡镇规模化发展的案例,正是太和农商银行助力实体经济的工作纪实。
助力实体经济 灵动落实政策
为进一步减少审查审批环节,持续提高办贷效率,今年年初以来,太和农商银行累计优化修订信贷流程、产品制度17个。同时,为进一步优化前台营销架构,加快向零售转型,该行新组建成立了零售业务部,新增客户经理11人,截至9月末已投放贷款7.86亿元。
为进一步强化民营经济金融服务,纾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阜阳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太和农商银行选聘22名客户经理与本县95家中小微企业进行结对,按月上门提供一对一的金融顾问服务,帮助企业制定中长期财务发展规划,并对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集中汇商的形式逐一解决。
截至9月末,太和农商银行金融顾问人员已累计开展走访294次,汇总上报企业资金需求1.65亿元,已通过本行解决0.78亿元,累计为企业解决问题13项,上报需汇商解决问题13项。
太和农商银行还不断创新产品,推进“退税贷”“税融通”等“银税互动”业务开展,缓解企业担保难问题。截至9月末,该行累计投放“退税贷”贷款1.14亿元、“税融通”贷款0.5亿元、“仓单质押”贷款3.12亿元。
同时,太和农商银行为收粮大户量身定制“亲情贷”临时增信产品,助力全县粮食收购工作。截至9月末,该行已累计发放粮食收购信贷资金1.5亿元,支持了61家粮食收购大户,提升了粮食收购进度。
严抓内部管理 切实管控风险
一方面,太和农商银行持续强化运营管理,切实防范操作风险,不断强化运行管理队伍建设,设立专业的运行管理部门,明确岗位职责,健全操作风险防控体系。同时,该行加强员工培训力度,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和技能比赛,全面提高合规意识和业务技能。此外,该行强化突击检查,班子成员带头按周开展突击检查,重点检查库存现金、凭证、印章等重要岗位、重要环节内控落实情况,突出三个“现场”,做到现场检查、现场整改和现场处罚。
另一方面,太和农商银行加大不良处置力度,化解信用风险,兑现奖励标准。该行于2月初制定了《太和农商银行不良贷款清收考核暂行办法》,规范了清收行为,明确了奖惩标准。同时,该行加快清收队伍建设,一次性抽调8名精干人员充实到不良资产清收队伍,加大现场催收、司法诉讼和盘活处置力度。此外,该行落实有关政策,灵活化解风险,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不盲目抽贷、断贷,对到期还款困难的,合理办理展期、续贷和延期还本付息。
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太和农商银行为小微企业贷款户数达7006户,较年初增加97户;贷款余额55.84亿元,较年初上升8.01亿元;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户数6929户,较年初增加113户;贷款余额31.41亿元,较年初上升2.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