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0年11月02日 > 总第464期 > B8 > 新闻内容
纸短情长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0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崔广勋

【农村金融时报】

也许,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皆有许多情结、情愫乃至情怀。它们不仅不会被淡忘、淡然,还会随时间的推移弥久升腾,伴着时光飘逝愈发清晰、真切,时不时触及心灵的燃点,让人更加难以忘怀、释然与缱绻。

比如,我与稿纸的悠悠情缘……

八十年代初,我高中毕业回村务农。电火石花似的一个闪念,竟不知天高地厚地开始了给县广播站投稿。

听说投稿得用方格稿纸,但能买到的只有横格双线信纸。

第一次见到方格稿纸是在县城广播站厕所里。之前稿子都是偷偷寄出,有一次准备直接送到县广播站去,并当面向编辑请教。但在广播站门前徘徊半天没敢进入,直到中午,才忐忑不安地走进院内把稿子从门缝塞了进去。

怕被人看见并问话,便假装到编辑室左侧的厕所。不想进去眼前一亮,“有幸”见到了被当作手纸用的真正的稿纸。成为我与稿纸的第一次“遇见”。

那天从广播站出来后,去了县城三家百货商店,终于买到两本方格稿纸。与广播站稿纸相比,无论材质还是质量,都逊色得多。

记得写稿还不怎么犯愁,最头疼的是往方格稿纸上誊抄稿子,机械般地抄五份,抄着抄着就到凌晨“半夜鸡叫”了。

听说在玻璃板上复写稿子清楚,但上千口人的村子找不出一块玻璃板,便在镇上设法找了块缺了角的废旧门窗玻璃,在上面复写。

投稿之初,篇篇如泥牛入海,正当判定自己“不是那块料”时,广播站的王小根编辑骑自行车寻遍大半个村庄,找到了正在地里干活的我。一番鼓励,如拨云见日,重燃写作信心。自此,王编辑时不时用广播站的牛皮纸信封寄来一两本稿纸。

对这些稿纸,我视若珍宝,只有觉得写出了比较满意的稿子才用。因为舍不得用,在农村老宅的抽屉里,至今还珍藏着“没用完”的广播站稿纸。

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初,我先后到县保险公司、县委宣传部写材料、做报道、主编县报。

这期间,我用有限的智力在方格稿纸上尽情渲染,通过笨拙的笔触,为宣传事业略尽绵薄之力,也曾获得过不少奖励和荣誉。

夜深人静,心声心语自由舒畅地流淌,笔在尽情倾诉,纸在静心倾听,笔尖在纸上“沙沙”的细微摩擦声,恰似温情的絮语。

犹记得,那一行行格子写满字后,恰如老家田地里种的一垄垄玉米、花生和地瓜。而这种耕耘,可以夜深人静,默默躬行,免却了栉风沐雨、风吹日晒。

那些年,稿纸曾经是我魂牵梦绕、情感所归和一直守望的田园,至今仍视为神圣的物件。我以笔为犁,耕耘不辍,一路走来,虽未成名成家,却谋了个养家糊口的“饭碗”。今年疫情期间在家中,又翻出书橱内压箱底的一摞稿纸。一股暖流,油然而生。

信息时代的到来,键盘和屏幕基本代替了笔和稿纸。为了不被时代淘汰,我也学会了打字。恍若间,自己竟也有十几年基本不用稿纸起草、誊抄稿子了。

出于对稿纸的情有独钟,我还是怀念、流连于纸与笔打得“火热”的年代。屏幕上千篇一律的字体,始终找不到用稿纸书写过程中的那种趣味、情调、意境,以及横竖撇捺的张弛有度与挥洒自若。也许,书写体现在稿纸上所表达出的情感,不仅包含在文字的表述里,而且也在蕴藏于笔迹的游弋中吧。

命运女神的牵线,使我与稿纸结下了情缘。她陪伴着我走过人生的青春岁月,让生命变得富有生机和光彩,让内心更加的丰盈,给了我洞察世界与思索人性的平台,为我铺设了一条通向理想的人生道路。

纸短情长。如果没有稿纸的“铺垫”与“渲染”,我可能至今走不出沭河岸畔家乡那片土地……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