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磊 通讯员 李德品
【农村金融时报】
近年来,山东坚持走“产业富农之路、人才助农之路、文化兴农之路、生态惠农之路、组织强农之路”,推动实现乡村振兴。
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山东省农商银行在省联社的指导下,积极创新信贷服务方式、切实满足金融服务需求,走出了一条支农、惠农、助农的乡村振兴之路。
围绕“产业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山东省农商银行创新推出了“兴农贷”“宜居贷”“先锋模范贷”“治理有效贷”“富农贷”五大系列、50余种符合农村需求的金融产品,有效满足了“三农”发展需要。
截至9月末,山东省农商银行乡村振兴类贷款余额2126亿元,较年初增加168.8亿元,增幅8%。
秋高气爽,记者走进临沂莒南、菏泽鄄城,体验山东省农商银行助力产业振兴的丰硕成果。
打造产业生态综合体
莒南县洙边镇在山东省最早尝试南茶北引。镇内茶溪川田园综合体总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涉及自然村15个、人口2.1万人。
该综合体以建设国家级农业公园为目标,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通过对范围区内的自然、田园、村落三大空间进行生态修复、产业提升、景观再造,打造了“茶、溪”生态综合体。
61岁的刘景军是洙边镇环河崖村的老支书,种了一辈子茶,开了一家茶企,育苗、种茶、炒茶一肩挑。茶园种植面积近1800亩,公司在2001年被评为全省知名企业。
洙边镇规划建设茶溪川田园综合体以来,在这片土地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刘景军意识到,这有利于茶园的集中种植和管理,提升茶叶品质,综合体建立起来后,茶叶采摘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可以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
村民刘景金患股骨头坏死多年,是典型的因残致贫贫困户,妻子段友芳为了照顾丈夫,放弃外出务工。家里无其他经济来源。
刘景军让段友芳到茶园采摘茶叶。在茶叶产销旺季,采一斤茶青能挣30元。段友芳说:“采茶没有严格的时间要求,有空就来采,家里有事儿就回家,按采摘的茶叶斤两算钱,既方便照顾老伴也可以补贴家用。单靠采茶每个月就能收入接近2000元。”
“在茶园采摘茶叶的附近农民平时就有40多人,像段友芳这种情况的就有七、八个,按照脱贫标准基本都脱贫了。”刘景军带着记者参观自己满山的茶树,“这180亩是去年刚承包的,茶苗都是新育种的,从整地、配电灌、调整土样到育种、育苗,种一亩茶的成本就得八九千元,没有农商银行的支持,我不会这么顺利。”
为支持乡村振兴建设,莒南农商银行积极为茶企和茶农提供用于茶叶生产、销售的经营性贷款,围绕茶溪川田园综合体建设创新推出了茶企贷、茶农贷,助茶农脱贫致富。
莒南农商银行洙边支行行长刘庆华说:“我们根据茶叶企业、农户需求,用最短的时间办理信贷业务,绝不耽误茶农新苗下地,也不耽误茶叶收购。”截至9月末,莒南农商银行发放茶溪川田园综合体相关贷款5000多万元。
扶贫车间带动脱贫
9月底,记者走进菏泽市鄄城县大埝镇冀庄村扶贫车间。一大早,王常元像往常一样,来到村口的扶贫车间,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王常元两岁时因小儿麻痹落下残疾,干不了田里的体力活。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扶贫政策的落实,在外打工13年的他萌发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2016年,王常元怀揣着7500元工资,进驻了村西头的扶贫车间,开启了他的创业梦。
“花2500元买了个电动车,5000元用来开工厂,听起来像是开玩笑。”王常元笑着说,“不过我真的干起来了,多亏了农商银行的贴息贷款支持。”
依靠多年从事缝纫的经验和在外打工积累的人脉,王常元开始为出口企业代工加工服装。他借了10台缝纫平车,镇政府提供了凳子、桌子,车间的水电和租金头两年减免。
王常元的生意很快有了起色,想再购置10台新的缝纫平车,储备一些布料。鄄城农商银行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对接,针对创业项目和发展前景,向其提供了10万元免息创业贷款。
鄄城农商银行大埝支行行长王谦介绍:“王常元非常上进,在村里口碑非常好。我们考虑到他有较好的口碑、有销售渠道,又有生产技术,就大胆支持他创业。”
有了农商银行提供的信贷支持,王常元很快升级了制衣设备。工厂越来越红火。他从一名打工仔真正变成了“老板”,还带动周边的人共同致富。
目前,有25名村民在他制衣厂打工,一天工作8小时的情况下,能挣六、七十元,已有8名贫困户脱贫。
近年来,山东省联社指导全省农商银行紧扣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以产业扶贫为抓手,注重“造血”扶贫,“贷”动贫困地区的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等经营主体发展,再由经营主体吸纳无独立创业能力的贫困户就业,全面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
截至9月末,山东省农商银行累计发放扶贫贷款200亿元。其中,新增扶贫小额信贷20亿元,占全省银行机构的85.6%;累计发放产业扶贫贷款1.06万笔、172亿元,帮助贫困户安置就业15.5万人,带动14.5万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