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戢华盛 通讯员 刘雪蕊
【农村金融时报】
———农业银行沙洋县支行扶贫纪实
湖北沙洋县曾集镇古椿社区位于襄河西岸,该社区因土地贫瘠,农业产出低,产业基础脆弱,农民收入较低,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8户共103人。
农行湖北沙洋县支行扶贫工作队员进驻该村之后,扎实开展结对帮扶。经过5年稳扎稳打的持续攻坚,该行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止目前,该社区已脱贫32户共80人。
就业扶贫用实招
沙洋县支行工作队坚持“造血”优于“输血”的脱贫理念,抓紧抓实就业扶贫工作。
扶贫小组深入贫困户家中,对他们的务工需求进行调查摸底,按照贫困户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及个人意向,分类统计贫困户的劳动技能和适合岗位,然后积极对接社区、人社部门及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工厂等,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
“要不是农行的帮助,我们这一家哪有这么好的日子过呀。”该社区贫困户肖良平在拿到第一个月打工挣到的500元工资时,逢人便夸社区和农行为他做了件好事。
肖良平虽然于2019年已经脱贫,但是他身体状况一直不是很好,肢体二级残疾,基本上无法参加田间劳作,受到疫情影响原本在当地镇上餐馆帮忙的他也丢了工作,处于返贫的边缘。为了巩固脱贫成果,扶贫队员多次上门慰问了解情况。在工作队的介绍下,2020年5月,肖良平在社区里获得了一份保洁的工作,每个月可以拿到500元的工资收入,为他增收找到一条新路。
产业扶贫见成效
古椿社区主导产业为优质稻种植,规模1277.02亩。如何利用好该村盛产水稻的地理优势,成为了扶贫队员精准扶贫工作的头等大事。
鉴于古椿社区有几家“小龙虾+水稻”共作模式发展较为成熟,扶贫工作队和当地村委协商推广这种特色产业,为贫困户增收创效。家住荆门市沙洋县曾集镇古椿社区2组的罗虎就是靠这种方式实现了脱贫。
罗虎因在五洋公路边建造了一栋3层楼房时欠下债务,父亲又被诊断为肺癌晚期。高额的手术费、化疗费让原本就负债的家庭更加艰难。2014年末,罗虎一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在驻村工作队的热心帮扶下,他从银行获得贷款5万元,流转本组13亩土地,改建成标准的“虾稻”共作基地,当年就实现小龙虾收入2万元,水稻收入9000元,顺利脱贫。
目前该村已有4家贫困户,在农行工作队的帮助下,开挖新建“虾稻”共作基地41亩。实现小龙虾收入6万元,预计可获水稻收入3万元。
另外,驻村工作队结合古椿社区地势平坦、土壤疏松的特点,在村里推广半夏种植技术,给农户送去了栽培资料及教学视频。
“咱们社区的扶贫工作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古椿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业美说。
自扶贫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农行洋县支行共拿出40多万元,通过惠农E贷为村民贷款80余万元,协助社区干部从县镇两级政府争取扶贫资金和项目资金230万元,帮助社区里修建垃圾中转站、安装太阳能路灯、硬化了村公路、改造了农田基础设施,为贫困村民提供生产资料,改造了危房和供电供水设施,敲开了古椿社区致富门,让贫困的古椿社区走上了发展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