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佳媛 黄力辉
【农村金融时报】
《生如夏花》 黄力辉 书
公元675年,大唐上元二年重阳日,25岁的王勃(字子安)于探父途中受邀登临“西江第一楼”滕王阁。
彼时,这位6岁就“落笔生花”的“诗坛神童”已是翩翩青年郎。
在名流雅士们相请下,王勃挥笔直抒胸臆,留下“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的《滕王阁序》名篇。诗文起势明朗大气,磅礴如山,终篇却如预知命运般一语成谶:“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王勃自交趾探父返回时,不慎落水,英年早逝。《滕王阁序》终成千古绝唱。
25岁,花一样的年华,玉树临风。
他的诗作却力透古今、千秋传诵,留给后人太多共鸣……王勃亦被尊为“初唐四杰之首”,名贯天下。
时下有一风靡热词“生如夏花”,如用来称颂这位先贤才俊,依然贴切。
“生如夏花”最早源自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作。“生如夏花之灿烂,死若秋叶之静美。”共青团中央则以“生如夏花”激励青年人在历史的维度中砥砺前行。当今网络文学、畅销小说、影视作品、人物报道和流行金曲中,“生如夏花”一词已“遍地开花”。
笔者在想,“生如夏花”传递着一种人文情怀,映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和美好向往。
几乎所有的人,都珍爱这流淌人性光辉、衔华佩实的文字;都尊崇怀瑾握瑜、心若芷萱的贤德;都珍重坦荡如砥、耿介正直的品格;都伤惋天妒英才、慧极早殇;都向往生如夏花、不留遗憾的诗意人生。
想必王勃如此,《生如夏花》的诗作者泰戈尔如此,《生如夏花》的歌曲、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创作者乃至你我,皆如此……
这足见人性的光辉,可超越国界、超越年龄、超越时代。
王勃的一生遗憾而美丽。可谓“生如夏花绚丽,死若秋叶静美”。
我们生活的世界本就“美丽而不无遗憾”。就像我们终将离别这短暂的夏天。
与王勃相比,我们有太多机会留存美丽,告别遗憾。
如何活出生如夏花般的美丽人生?笔者看来,不可满足于“专工翰墨,惟务雕虫,青春作赋,皓首穷经”,而要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志存高远、忠诚爱国,经世济民、泽及当下”。
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做成大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精神做好当下的事情。
“心若美好,自有光芒;心若善良,步步生香。”当我们以悲天悯人之情怀,去理解、呵护、善待身旁每个人;当我们蓄满鸿鹄之志、扛起属于自己的担当,意气勃发,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快乐生活……那么,生如夏花、不留遗憾的诗意人生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