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0年08月03日 > 总第453期 > B8 > 新闻内容
农村金融布局任重道远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0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古 昕

【农村金融时报】

徐忠博士的新作《中国的根基—农村金融重构与改革视角》较为系统和全面地阐述了当前中国农村金融的现状、体系结构、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目前的改革方向。书中既有对现有金融政策和措施的梳理和总结,也有对中国农村金融重构和改革的深入思考。

“民以食为天,邦以民为本。”农业经济的发展自古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即使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今天,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依旧是经济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高度重视的领域。“两山理论”“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等都说明涉农经济发展依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通读徐忠博士的新作后,有些感触和思考。

新时代中国农村金融重构与改革的着力点应与我国农业经济转型与升级紧密联系。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只有农业经济的肌体不断健壮,那么注入肌体中的血液才能发挥更好地作用。

农业经济转型与升级是当前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经济实现产业化和多元化,摆脱单一的、封闭的运行模式,是农业经济转型的必经之路。

正如徐忠博士在书中提及,中国幅员辽阔,各省市地区的农业经济情况都不尽相同;即使在一省(市)之内,不同区域的农村农业发展也不完全相同。农村经济产业链的构建十分关键:有了稳健的产业链,才能把农业生产上下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短时间内,即使农村金融体系无法有效地覆盖如农村生产等环节,但在产业链的视角下,如果有一端被金融体系注资,那么这些资金就可以进入到其他环节中。2020年浙江省推动的农村电商就是农村产业化的良性试验。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情况下,区域合作、区域内农村经济一体化升级才是更优的方案,这就需要中央和地方协力才能完成。换言之,中央和地方政府需要从不同层面,为农村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制度性供给。只有让农村经济,这个“肌体”有了可持续性和韧性,农村金融的重构和改革才能更有意义。

政府与市场在农村金融重构与改革中需要相得益彰。

政府与市场在农村经济与金融资源配置中,具有各自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影响。

政府在农村金融中需要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市场机制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服务中还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从近年来,农村金融创新的举措可以发现,单纯依靠市场机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血液,困难重重。

例如在风险控制方面,市场机制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短期内的不适应,就需要政府的补位,从财政资助、税收优惠和货币政策的定向倾斜等方面,为农村金融提供充足的资金供给。

政府在发挥“补位”角色的同时,还应当考虑“退出”机制。这种退出不是“甩手掌柜”式的放任不管,而是有意识地创设好适合的市场机制,优化金融资源在农村经济中的配置。

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特色,培育出特色鲜明的农村经济产业链,是政府从“补位”到“退出”的前提。中国农村金融的根基在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现代化水平,逐步走向产业化。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因地制宜”地提出符合地区发展的“个性方案”。当然,地方政府所提出的“个性方案”因为存在竞争性,所以不可避免的会造成排他性等问题。这就需要中央政府进行协调和统筹,兼顾地区间的公平。

激发微观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政府从“补位”到“退出”的重点。在农村金融中,融资抵押、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工具等必要金融工具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

在解决这些挑战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客观地分析、判断和对待市场力量的发展。微观市场参则主体也应该改变思维方式,例如允许比较成熟的公司治理理念和金融理念融入到农村经济发展中。只有产权明晰,各自承担的风险和收益划分较为明确的前提下,外部资金才有可能大量的、持续地投入到当地农村发展中。

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从“补位”到“退出”的一大着力点。数字信息技术是当前普惠金融发力的核心之一。然而,单纯以市场的力量,将数字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设施延伸到中国农村地区,这是在短期内无法实现的。可喜的是,我国正在加速5G等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而完成这一转变的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则需要在此基础上,构建并完善农村数字信息库。只有农村经济和农村产业链条上的每个节点信息逐步转变为可视,可分析的数据,普惠金融才能运用大数据手段,创新出新的投资和融资方式。

大力推动农村金融创新,让农村金融“另辟蹊径”。

金融创新是一种工具,只要不被用于金融机构杠杆的叠加工具,那么金融创新就能为我国农村金融提供一种新的融资途径。当某个地区或区域的农村产业融资风险过高,或者资金供给者的风险承担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通过金融创新,把多地甚至多区域的农村金融产品整合在一个资产池里,让资本市场里有着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为农村金融提供资金。在此过程中,传统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为证券化产品提供担保,或将优质的金融产品纳入到抵押品框架。这样就可以为这些农村金融产品提供市场评级机制,流动性供给机制。

只有农村金融市场化提高,才能逐步地摆脱过度依赖地方或中央财政的单一的资金依赖;而被解放的地方和中央财政可以投入到对农业经济发展更为有利的公共产品建设上,例如农业技术革新、生物技术研发和相关的环境技术投入。

关乎中国根基的农村金融布局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中央层面的的高瞻远瞩,战略布局,也需要地方政府的主动担当和锐意进取,更需要农业经济和金融的微观主体活力的激发,三者合力才能将农村金融的大局重构好。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