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0年07月13日 > 总第450期 > A1 > 新闻内容
农发行助铺“环库路” 库区人吃上“生态饭”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报记者 戢华盛 通讯员 夏筠

【农村金融时报】

6月下旬,几场梅雨过后,记者一行漫步在湖北十堰市丹江口水库环库公路江南段绿道上,极目远眺,天蓝如洗,路似彩带,这里已成为市民周末休闲旅游的热门首选。

丹江口环库公路是环绕在丹江口水库汉江沿岸的一条生态公路,蜿蜒曲折,将山、林、湖、田、草串联,湖光山色,辉映成趣,好似一幅美丽的图画。

近年来,农发行十堰市分行累计投放贷款33.6亿元,围绕丹江口环库公路建设,以及公路沿线生态治理、生态修复等项目,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助力生态扶贫和乡村振兴,使环库区域逐步显现出良好的综合效益。

如今,一个个生态项目的顺利落地,让更多库区百姓踏上“小康路”,端起“绿饭碗”,吃起“生态饭”。

农夫果园

“生态种植”铺就绿色“小康路”

农夫果园位于丹江口市环库绿道蔡湾示范区内的蔡湾村,占地300亩,150个生态种植大棚排列有序。一座座大棚果香蔬鲜,不时看到前来现场采购果蔬的机动车,农夫果园种植合作社社员们采摘果蔬、装车、起运,紧锣密鼓,一派繁忙的景象。

记者随该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王传才走进生态种植大棚,只见已经成熟的西瓜惬意地晾晒着滚圆的“肚皮”,刚栽种不到一年的葡萄藤上已经挂满了翡翠般的果串。王传才说:“这个品种叫金手指,果熟后渐成黄色,颗粒圆润饱满,甜到心里去……”

“农夫果园按丹江口市打造高科技农业生态园区的标准建设,这里的蔬菜、瓜果产品早已通过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王传才继续介绍说。之前,他因不懂生态种植,无论是种植规模、管理模式抑或销售思路都过于传统和狭窄,有时甚至需要自己挑着担子“走乡串户”,才能勉强将产品卖出去。

记者了解到,王传才等种植户的销售模式从 “走乡串户”转变为直供生鲜超市,缘于该园生态大棚果蔬种植已形成规模和品牌,让农夫果园“名声在外”,城里的生鲜超市纷纷慕名而来,销路愈发畅通。

在王传才看来,之所以“不愁销路”,还得益于有了“环库路”。 随着环库绿道建成投用,各种车辆进出自如,集中采购的客户不再因为路难走被挡在库区之外了。蔡湾村周边生态旅游设施也逐步完善,增设了绿道驿站,秀美农庄、旖旎风光吸引了周边大量市民。

“随着游客数量增多,逐步分流了销售压力。”王传才说:“在园区内,我们针对性地建立了生态种植观光大棚,主要让游客体验采摘乐趣,一般每天能接待300多散客,组团来可达500人。”

因为果园打响了“生态种植”的品牌特色,加之果蔬品种丰富、品质上乘,游客参与这种体验式消费的人次和购买量越来越大。目前,游客采摘采购已成为果园销售果蔬产品的主渠道之一。

“这里的瓜果蔬菜新鲜,还是纯绿色无污染的生态种植。”一名游客告诉记者,她打算多采摘一些蔬菜瓜果带回家,让全家人都尝尝。

近年来,王传才的种植合作社营业收入稳中有增,果园用工高峰时期可吸纳100余人在园内就业,单人每年最多可增收2-3万元。不少农户不仅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脱贫,还奔上了“小康路”。

汉江“绿谷”

既“吸睛”又“吸金”

沿环库公路江北段驱车行驶数十公里,地处郧阳区安阳镇汉江北岸的汉江绿谷生态园呈现在眼前,牧草浓密,绿树成荫。漫步园内临江小道,江水碧波荡漾,河岸花团锦簇,风光旖旎。

“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坡,如今改造后的草坪简直太美了。”汉江绿谷集团(十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汉冈站在生态园的临水草坪,颇有感慨地说,昔日沟壑纵横的荒山秃岭已被茂林成荫的生态长廊取代。

目前,汉江绿谷依山就势,已建成生态民宿、研学基地、生态牧场、观光林业、军事夏令营等五大园区,浑然天成的自然美与清净和谐的生态美交相辉映,呈现出绿色“底色”和生态“特色”

原来,2010年前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后,郧阳区汉江边几万移民陆续外迁,留下很多裸露的荒山荒地,每到雨季来临,浑浊的泥水夹杂着生产生活垃圾汇入汉江,给库区水质水环境带来极大的隐患。

2010年11月,汉江绿谷集团(十堰)股份有限公司着手流转承包荒山和土地1.5万多亩,开启了丹江口库区最大的水土保持和生态旅游观光区的建设工程,从改土治地、配套道路、整修水系入手,进行大规模的荒山绿化和植树造林,为库区源头水构筑了生态保护带。

2015年9月,“汉江绿谷”生态园正式建成。

2016年,“汉江绿谷”年接待游客的人次已接近20万,但是,因配套设施不完善、园林绿化需要提档,农旅项目亟需升级。同年10月,农发行湖北省分行多部门多批次到郧阳区进行专题调研,论证林业生态和旅游扶贫贷款项目的可行性,该项目得到了重点关注。并获得2亿元旅游扶贫贷款,缓解了“汉江绿谷”的修缮资金压力。

“2019年,汉江绿谷年接待游客已达到40万人次。经过几年的发展,该项目已基本实现盈亏平衡,生态旅游,农旅融合,成效渐显。”吴汉冈说,几年来,绿谷生态园围绕产业支撑,旅游带动,在促进周边贫困户脱贫致富方面起到了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

据吴汉冈介绍,从项目建设初期,苗木修剪、绿化管护、卫生保洁、设施建设……整个生态园区建设,为周边贫困户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目前,园区共有固定在职人员82人,季节性临时工74人,累计带动当地四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98户,1430人。按每日80-100元的收入计算,园区固定工年收入3.5万元左右,临时工年收入可达到2万元以上。

“每年能挣三四万元,感觉生活一下子就好起来了。”“汉江绿谷”让周边的村民家园美了,腰包鼓了,感受到了“绿色生态”强大的“吸金”能力。

武当道茶

来了“发动机” 激活“茶产业”

武当道茶产自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鄂西北秦巴山区腹地。据介绍,这里的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500m-1000m的崇山峻岭之中,生态环境良好,自然条件优越。

“武当道茶具有‘形美、香高、味醇、有机茶’的产品内质和‘养身、养心、养性、长寿茶’的文化特质。近些年来,当地利用优势突出的生态环境与博大精深武当道教文化有机融合,传承道茶传统制作工艺,创新有机茶叶制作方法,让有机生态茶特质更加凸显。”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依托好水,打造出品质出类拔萃,生态产业特色鲜明的武当道茶系列产品恰逢其时。

仲夏时节,走进十堰茅箭区茅塔乡大沟村,漫山遍野的茶树绿意盎然。虽然,春茶采摘的最佳时间已过,茶园仍有不少茶农在忙碌着,修剪、除草、施肥……各司其职,干劲十足。

“在‘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引领下,我村的茶产业已经形成了产销一体化全链条发展。”大沟村党支部书记莫足兵道出了村民干劲十足的个中缘由。

然而,一年多以前,该村虽有20多年的种茶历史,茶产业却并不景气,缺品牌、缺技术和缺销路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叩开增收致富之门”更是不敢奢望。

如何打开销路,引进生态有机种植技术,让千亩茶园大展生机?

2018年底,武当道茶业(集团)有限公司为稳定武当道茶茶叶品质,来到大沟村,建起了大沟茶厂,并于2019年正式投产。大沟茶厂就像一台“发动机”,让大沟村的茶产业“活”了起来。

“大家的收入增加了。”莫足兵说,最初他真的没有想到,一个刚刚建成的茶厂会给村子带来如此大的变化。

“茶厂进来后,刺激了茶叶的产量,促进了村子里的就业。2018年以前,大沟村及周边的5个村,干茶的总产量仅仅只有300斤,去年,5个村干茶总产量已经达到了5000余斤。”该公司总经理解恒兵兴奋地说,由于推广生态有机种植技术,鲜叶的品质广泛提升,公司收购鲜叶覆盖了周边的十余个村落的近4000亩茶园,带动茶农增收近百万。

“为保持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茶厂所有的肥料均使用有机肥,多方引进生物除草、生物除虫等无污染的技术……”解恒兵介绍说,茶厂投入20余万元购置了保鲜车,每天两次上门收购鲜叶。

随着大沟茶厂正式进驻大沟村,农发行的5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也一起来到了大山深处。“减免相关费用,降低贷款利率,为茶厂纾难解困。”农发行十堰市分行信贷部负责人介绍说。

在农发行信贷支持下,该公司立足茅箭南部山区“高山出好茶”的自然环境优势,深挖产品生态附加值,让越来越多的茶农走向小康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