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0年07月06日 > 总第449期 > A1 > 新闻内容
“种粮大户”姚文志的故事
回归乡土回报社会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0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报记者 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眼前的这位“种植大户”名叫姚文志,已经是68岁的年纪了。黑黑的皮肤,清瘦的面庞,看上去就是憨厚能干的标准农民形象。

让人想不到的是,退休之前的他一直是家乡某公司的职工。退休后跟随女儿去青岛定居。然而,异地他乡的美丽风光始终无法排解他的乡愁。

2014年3月,姚文志和几位老朋友聚会,了解到国家关于农业政策的改革和调整,鼓励成立合作社,并扶持合作社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对种粮大户予以政策支持。在政策支持下由不少农业种植实体组成的合作社已纷纷成立。

姚文志动心了。

他对土地怀有天然的深厚情结。本该安享退休生活的他,因此,决定回河南老家发展农业生产,把这辈子没当过农民的“憾”和心心念念想种植的“瘾”都给补回来。

他和几位朋友协商共同出资入股,当年就注册成立了镇平县文志粮果农民专业合作社。

成立之初的合作社,流转土地1140亩,用于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 ,同时抓紧时间购买机器设备、修建场地和库房。

然而,由于当时流转到合作社的土地没有灌溉条件,也没有排涝系统,土质低劣,完全是“靠天吃饭”“望天收”。到第二年,小麦产量每亩也只有200斤左右,没多久合作社就赔掉了几十万元。这次沉重的打击,也给对农业种植和生产并不在行的姚文志提出了警醒,从此后他开始加强学习农业生产和种植知识与技术。

2016年春,重整旗鼓的合作社争取到了国家小农水项目,由财政资金进行水利灌溉扶持。合作社又自筹资金20万元,架起了四条高压电线,接通了小农水项目的变压器,又对原项目建设后的疏水等完善和增扩,使其得到最大化利用,同时聘请农业技术人才进行专业指导。

该小农水项目的顺利实施,加上合作社成员的努力配合与支持,农田有了良好的浇水条件,为合作社及周围农户的粮食丰收提供保障,也让周围行政村的8000多亩土地受益。

2019年,为进一步推动合作社发展,合作社选择与想念食品公司合作,所产粮食直接售卖给想念公司,并采用想念公司提供的优良小麦品种和种植技术,形成了产销一体化农业生产模式,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为粮食种植大户,总结过去6年的经验,姚文志说,这6年来,种植实践过程很辛苦,但合作社股东和成员们努力进取,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粮食种植的关键要领,包括整地、选种、选肥、保墒、防病虫害、防倒伏等宝贵经验。

同时,合作社还率先实现了“三化”:耕作、播种、收割、机运、入库机械化;自喷水、滴灌、微喷浇水自动化;苗前封闭、苗后除草、防病虫害,喷施叶面肥等智能化。

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付出终于有了丰厚的回报。合作社在2016、2017连续两年被镇平县人民政府评为“粮食生产先进种植大户”,2018年被镇平县人民政府评为“全县粮食生产先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019年3月,合作社1200亩农业示范扶贫基地建设顺利完成,项目总投资340万元,其中利用政府扶贫资金35万元。项目的完成,为合作社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今年,合作社种植的小麦喜获丰收,也将为合作社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合作社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考虑着如何回报社会。”姚文志说,合作社安置附近农民42人就业,其中贫困户24人。贫困户通过流转给合作社土地获得收益,还可以在合作社务工拿到收入。对于村里没有劳动能力的林书华等贫困户,合作社还会给他们一定的现金资助。

“看发展情况,我还想再流转1000亩土地,扩大合作社规模。”谈到对合作社发展有什么打算,姚文志信心满满。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