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0年06月01日 > 总第445期 > A3 > 新闻内容
王玉玲代表:应加大力度推动银行发放信用贷款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0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报记者 魏再晨

【农村金融时报】

缺乏足够抵质押物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在各部门的大力倡导下,商业银行对于开展信用贷款业务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小微企业主经营贷款和消费信用贷款等小额信用贷款风险模型运用成熟,贷款风险整体可控。但受制于“信息孤岛”尚未打破、风险控制和缓释机制缺乏等因素,用于支持各类企业生产经营的中长期信用贷款发放明显不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王玉玲在一份建议中提出,尽快建立健全各层级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查询机制,为银行打开信用信息共享大门,督促银行改善风险控制模型,提升风险管理水平,鼓励各地建立信用贷款担保基金,撬动更多信用贷款发放。与此同时,在监管考核评估方面考虑增设信用贷款有关指标,推动商业银行积极发放信用贷款,进一步发挥银行体系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功能作用。

王玉玲认为,当前用于支持各类企业生产经营的中长期信用贷款发放明显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信用贷款的风险相对于抵押、担保贷款更大,一旦出现贷款逾期,清收更加困难;各地各部门信息分散且开放不足,商业银行数据搜寻成本较高;缺乏完善的考核和尽职免责评价体系,商业银行发放信用贷款的积极性不够;风险控制和缓释机制缺乏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王玉玲给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是强化金融科技手段应用,改进风控模式,督促商业银行及时开发、引进适用于信用贷款发放管理的风控模型,从前端有效控制贷款风险,提高甄别效率。严格落实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合理划分金融资产风险,将债务人履约能力评估、偿付记录和财务状况考察作为重点,弱化对抵押担保的依赖,提高中长期信用贷款占比。创新信用贷款产品,推动新增信用贷款更多支持首次贷款的小微企业。

二是健全信用信息归集查询机制,尽快整合分散在税务、市场监管、海关、司法以及水、电、气费,社保、住房公积金缴纳等领域的信用信息,从顶层设计上着手打破信息孤岛,为地方建设信用信息平台提供示范指导。推动各地积极探索建立信用信息平台或夯实金融服务平台功能,除为银行开放平台入口、撮合融资之外,还应对接市场监管、税务、司法等主管部门,确保入驻银行能够通过平台获取企业关键经营信息,帮助银行多维度识别问题和判断风险。

三是完善评估考核办法,创设政策工具支持银行更多发放信用贷款,引导商业银行合理配置金融资产,推动改善银行贷款结构。调整监管考核办法,考虑在考核评价体系中增设信用贷款指标,引导商业银行加大信用贷款发放力度,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贷款门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四是加大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对信用贷款业务的支持力度,缓释银行相关业务风险。同时,鼓励各地建立信用贷款担保基金,建立持续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壮大担保实力,为银行开展信用贷款业务分担风险。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