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0年06月01日 > 总第445期 > A2 > 新闻内容
上调大行普惠贷款增速目标为小微融资带来利好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0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编辑部

【农村金融时报】

全力帮助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成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一大重点。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报告明确提出,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目标高于40%。这一目标高于监管此前多次提及的”国有大型银行上半年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力争不低于30%”的要求。

之所以上调增速目标,主要是基于当前急需金融机构助企纾困的现实考虑。受疫情影响,一些经济活动放缓甚至停滞,企业只能靠自有现金来维系生存,但很多小微企业现金流短缺,急需更多的金融支持来实现流动性周转。

为防止出现资产负债,乃至引发经济民生等一系列问题,眼下,各个金融机构纷纷创新服务方式,精准施策,加码解决小微融资难题,为企业复工复产排忧解难。大型商业银行无论是从资金成本、网点数量、支持力度上,都更优于于中小银行,在开展普惠金融业务方面具有优势。

相对中小银行,大行的资金成本更低,技术能力更强,经营效率更高,开展普惠金融的效率更高。并且,全国性的大型商业银行,服务覆盖范围比一般的区域性银行更广,在支持小微企业贷款量增、面扩、价降等方面更能发挥积极作用。再者,大行在普惠金融定向降准以及其他宏观政策落地等方面已经取得不错的成效。从各行前段发布的2019年业绩报告来看,六大行去年普惠小微贷款新增平均同比增幅达到45%。其中,工行、农行、建行、交行同比增幅均超过50%。

故此时上调普惠增速目标,正切合当前实际,有助于监管机构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赋予大型银行能授信、敢放贷的底气,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

但需认识到,虽然目前融资成本下降、贷款获得性有一定提高,但小微企业融资痛点仍存在。例如,疫情影响下,银行风控条件更加严格,虽然授信额度有所增加,但不代表放贷条件会放松。特别是针对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中小企业,银行对其进行贷前检查、授信、放贷将更加谨慎。

此外,对于大型银行下沉服务可能产生的“掐尖现象”和“挤出效应”仍需关注,还要防止对大型银行的激励政策措施对中小银行带来的影响。例如,部分中小银行可能出现流失部分优质客户,加剧中小银行资产荒。这就需要中小银行发挥自身优势,深耕业务领域,将小微业务进一步做实、做细。

我们相信,在监管部门的引导下,随着各项普惠措施落地实施,我国小微融资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大行将自如地发挥“头雁”作用,提升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能力,小微企业能够充分享受此次利好,纾解融资难点,缓解资金压力。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