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0年05月18日 > 总第443期 > B6 > 新闻内容
加快科技应用农业保险迎来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报记者 郑源源

【农村金融时报】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但同时也加快了农业保险科技的应用,给农业保险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机遇。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中心和太安农业保险研究院联合举办的“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的农业保险发展”研讨会在线上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保险公司代表就疫情对农业保险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开展农业保险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存在诸多“痛点”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农险规模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但是在农业保险发展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一些“痛点”。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思健从保险经营主体(保险机构)、管理主体(保险补贴与监管机构)、服务主体(农业生产经营者/组织)等三个角度出发,具体介绍了这些“痛点”。

保险经营主体主要表现为:产品粗放,种类少、保障水平低且单一、补贴标注缺乏弹性;定价粗放,同一省内风险差异大,但一省一费率;承保粗放,存在多重投保和虚假投保现象;理赔粗放,查勘定损手段落后,效率低、成本高,虚假赔付和协议赔付多有发生。“特别是疫情期间,现场查勘定损的方式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赵思健表示。

对于管理主体而言,则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缺乏校验手段和评价手段、决策水平较低等“痛点。也因此导致出现虚假投保、夸大骗保、市场恶意竞争等现象,监管部门无法及时地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无法对农业保险的发展情况进行全局评价。

从服务主体的角度来看,表现为缺乏一个权威、公共、公开的渠道让投保农户知晓自己的保险情况,农险风险保障低,有些甚至不能覆盖物化成本。同时,由于保险保障程度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缺乏有效抵押,无法获得贷款,经营规模难以扩大。

人保财险农业保险部/保险扶贫部总经理张海军也表示:“疫情发生后,对春耕期的农险承保工作造成了一些困难。主要包括政府农险方案出台延迟,村一级统一组织的投保推后,入村到户、承保验标和收集资料不方便。”

中航安盟临时负责人阮江认为,因农业保险季节性较强,在政策不明确、经办主体不确定的情况下,许多具体工作难以正常推进。同时,承保资料收集、现场验标、保费收取、灾害原因认定、损失标的查验、理赔资料采集、理赔公示以及死亡标的无害化处理等方面都难以在现场开展工作。此外,受疫情影响,可能会造成部分区域特别是县级财政收入减少,进而影响对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的支持,同时应收保费也可能出现缺口。

“另外,部分种养殖户面临资金周转困难,无法及时足额支付保费。”赵思健认为,“要解决上述痛点,不仅需要政策与机制的创新,还需要科技手段的大力支撑。”

科技助推高质量发展

疫情期间,移动作业特别是自助投保和理赔、视频协作等派上用场,有效支持农险业务的持续开展,减少保险机构的人力成本、作业量,提升了农险的服务效率。

据赵思健介绍,通过移动作业的方式,可以实现保险经营主体展业、协保、核保、电子公示、视频协作、闪赔、客户服务等前端的应用,在后端可以实现录单、地块采集、OCR识别、拍摄水印照片、电子签名等应用。

同时,科技的应用可以实现精确承保。“在种植业,我们希望建立以地块为驱动的保险标的一张图承保模式,实现‘按图承保、以图管险’,利用土地确权、国土二调等官方数据,实现保单地块落图、图单联动、精确定位保单中每个农户的保险标的,彻底消除虚设农户、夸大面积投保的违规行为。”赵思健说,“在养殖业,建立以养殖数量和个体识别的承保模式,实现智能点数、AI脸部识别、电子标签识别的AI或物联网承保模式,精确确定保单中养殖场的养殖数量规模,彻底消除虚增标的、夸大养殖数量投保的违规行为。”

在精准理赔方面,科技的应用有助于建立科学的查勘定损机制。种植业通过应用“天空地”一体化的查勘定损技术,形成以航天卫星遥感勘全局、无人机遥感勘重灾、地面移动信息采集勘大户的精准定损体系。养殖业则应用物联网和AI技术实现死亡牲畜个体的精准比对,实现死亡标的的智能测量侧重,遏制非保险标的理赔、重复理赔等违规行为。

此外,在产品创新方面,通过气象、产量、价格、遥感等大数据的支持,保险经营主体可以创新研发天气指数保险、遥感指数保险、价格保险等,并提供天气指数数据跟踪、遥感指数解译、价格预测、遥感测产等技术支撑。

对于保险管理主体而言,通过科技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增强农业保险的监管能力;校验识别,严控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定量评价,考评保险机构的服务质量;挖掘分析,提高农业保险的决策水平;补贴监控,提升农业保险的补贴效率。

“要建立数据的共享。在政府与保险机构之间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大数据平台,充分汇集保险公司的业务数据,以及土地确权、土地流转、粮食直补、防疫检疫以及气象数据等一些官方的数据。一方面,利用这些数据资源对农业保险进行监管,另一方面可以将大数据资源服务于保险机构。”赵思健认为。

此外,他还建议,建立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拨付监控平台,对保费补贴的情况进行动态监控,提升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补贴效率。在政府、保险机构、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和广大农户,特别是新型经营主体之间建立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实现农业保险与信贷、担保等对接联动,缓解“三农”领域贷款难、贷款贵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