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0年04月20日 > 总第440期 > A4 > 新闻内容
在农业银行帮扶下苗寨致富带头人老杨的眉头舒展了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见习记者 李建菲 通讯员 夏水夫 王锡洪

【农村金融时报】

在贵州黔山深处“且兰古都”黄平县,一片占地900多亩的古石梯田里,头戴毡帽、卷着裤腿的苗民们弓着身子,左手捧苗、右手插秧,忙着抢农时。

 

 

农户手捧收获的古稻米 杨华 摄

 

 

产自古石梯田里的古稻凭着古老的自然农耕法,不施一颗化肥、不打一滴农药,成了“网红”产品。2019年成功申遗,并畅销省外。

半山古稻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杨华所在的黄平县重安镇半山村,是座古色古香的苗寨。村里凭着独有古稻、独特的春耕和祭祀活动,引来不少游客。

杨华瞄准商机,成立了农旅公司,向游客推销稻米,做起“微商”,每天忙着微信接单、发货,货品供不应求,干得有声有色。他还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村民种植非遗古稻米脱贫致富。

然而,突发的疫情给刚刚脱贫出列的黄平山区带来考验。“新米变陈米,卖不动,运不出去。眼下村民春种购苗、小孩上学都等着用钱。”4万斤稻米滞销,让这位年过半百的致富带头人眉头紧皱。

听闻此情,农业银行的挂职干部们多方协调,很快找到了办法。农业银行浙江分行以东西部扶贫协作消费扶贫的方式,与半山古稻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签订了48万元采购协议。

新的难题又摆在了杨华面前。要一次性收购苗民4万斤稻米,需要几十万元,他一时拿不出。但和分行的订单已经签了,后续还有加工、包装等环节,一环扣一环,时间不等人。

为此,农业银行浙江分行协调黄平当地,利用农业银行贵州分行创新推出的“脱贫攻坚巩固提升e贷”,为杨华的合作社迅速放贷20万元,用于收购稻米。

“‘非遗大米’要想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必须擦亮品牌,加工、包装都要改头换面。”在办贷过程中,农业银行派驻黄平定点扶贫工作组发现古稻米没有注册商标,包装普通,加工相对粗糙,提出了改进建议。

考虑到大多数苗民不会说普通话,与外地公司谈业务语言沟通不畅。农业银行的扶贫工作组又帮助他们协调定制包装袋,联系部分已复工物流公司,打通了古稻“出山”运输通道。

“下一步我打算申请办厂,把这些经验用起来,让‘古稻’品牌做大做强。”看着一袋袋稻米装车,流水线轰隆作响,杨华终于舒展了眉头,笑容满面。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