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0年04月06日 > 总第438期 > B8 > 新闻内容
三寻而立 ——谈抗疫文学创作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0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许旺林

【农村金融时报】

庚子年注定是颇为不寻常的,出于抗击疫情的需要,大多数人宅在家中,或看电视玩手机,或关注疫情动态,同时也有很多年轻创作者笔耕不辍,涌现了诸多正能量且耐细读的抗疫作品,为抗疫文学创作增添了青春与活力。静心而思,想到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抗疫文学作品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该以什么样的风骨留存,值得我们一一探寻。

其一,寻我。抗疫文学有其产生的源泉,发展的规律,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对于抗疫文学的感知、理解、深化亦有所不同。此次抗击疫情的前期,绝大多数写作者颇为关注每日疫情动态,也觉得宅在家闲得慌,手痒痒的动起笔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囿于时间、空间等限制,借助互联网新媒体传播平台了解和知悉相关的讯息,进而创作抗疫文学作品。前期的文学作品创作成果,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待,作者、抗疫者、读者、编者之间的共情催生文学作品的产生,里面融入了各自的情感元素,主题多为爱从未隔离、致敬逆行者、宅家的感悟、元宵节情人节的不一般、口罩的自述、疫情下的担当与使命等等,大众文学的繁荣展示了以我手写我心的创作姿态,大数据大流量、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也大大助推后抗疫文学的传播速度。当然,抗疫文学创作的机要在于不脱离实际,不拘泥于表象,一哄而上寻求热度的所谓赞歌、没有思想深度的诗词曲赋只能是软绵绵的呻吟和哗众取宠。

其二,寻真。随着抗疫进程的不断加快,文学作品素材来源会更加深入而广泛,无论是从写作体裁、人物刻画、叙事类型、音视频文字相结合等方面都会有诸多同非典时期文学创作不一样的气息和氛围。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抗疫文学作品并不是心灵鸡汤式的所谓暖文和速食方便面,如果仅仅局限于给予阅读者视觉体验上的酸爽,那只能是写作者的自我麻醉。在抗疫文章写作过程中追求创作手法多样、立意表达清新俊逸的同时,更多的应该是平心静气的哲学思索,是在现实主义与后果主义、道德论与义务论区别联系论证的基础上开展文学创作。衡量90后抗疫文学作品合格的标准在于文章能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能否经得住客观现实的检验,其中是否深刻的隐含鲜活度、思辨性和意蕴化。在当前信息纷乱繁杂的背景下,不造谣、不传谣是每一位写作者最为基本的文学素养和品德。

其三,寻智。写作者必须要具备多种创作视角和大局思维,从不同的文学作品中汲取精华和营养,从深度广度上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进行创作,真实记录和反映党和政府制定的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疫情防控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状态、抗疫期间不同社会群体所做出的努力和奉献。当然,由于接受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文化底蕴有着自身的特色,其创作的抗疫文学作品彰显出来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区别于以往文学。萨拉马戈在《失明症漫记》中言道:“她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能完全像正常人一样生活,那么至少应当尽一切努力不要像动物一样生活。”创作者需要牢记的一条准则是抗疫文学作品的思想在于不止步于眼前的灵魂式探索,在于向时代发出最真的呼唤。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