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从2007年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至今,我国的农业保险已经走过十三个年头。去年10月印发的《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三大主粮作物农业保险覆盖率达到70%以上,保险深度要达到1%,保险密度要达到人均500元。我国农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从高速发展阶段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稳定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服务于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坚持社会责任担当,大力发展农业保险,积极推动农险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走出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2007年的51.8亿元,预计2019年能够达到680亿元。提供的风险保障从2007年的1126亿元增加到2019年3.6万亿元。服务的农户从4981万户次增长到2019年的1.8亿户次。
与此同时,中央财政补贴的农险品种从6个扩大到现在的16个;目前全国农险承保的农作物品种达270余种,基本覆盖了各个领域。全国建成基层保险服务网点近40万个,基层服务人员近50万人,基本覆盖了所有的县级行政区域95%以上的乡镇。
农业保险中气象预警服务平台和人工干预队伍的建立,卫星定位、遥感等高新科技的应用,都大幅度提升了理赔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农民的获得感。农业保险在帮助受灾地区恢复重建,维护和保障人民利益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此外,天气指数、价格指数等指数类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提升了农业保险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也为农业保险的高质量发展拓宽了路径。
助力脱贫攻坚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积极响应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略部署,积极拓展农业保险业务,以“三农”为中心,助力脱贫攻坚,不断增加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其中,人保财险在行业内较早启动保险扶贫工作,成立保险扶贫部,着力打造具有人保特色的“保险+扶贫”模式,在银保监会定点帮扶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落地“两种一养一制药”的产业扶贫项目。同时,该公司还组建了一支39万人的农村保险基层服务队伍,每年投入近亿元专门购置三农保险服务车,累计配置三农保险服务车5500台,为农户提供面对面的服务。
国元保险按照“一县一品种、一村一特色”的原则在贫困县开展特色农业保险,试点菜单式保险服务,大力推进行蓄洪区农户扶贫保险。自2015年以来,该公司共开发扶贫保险项目近40个,累计为20万户(次)的贫困户提供风险保障近10亿元,10万户(次)贫困户从中受益。该公司还通过减免一部分、争取各级财政或扶贫资金承担一部分等途径,降低或取消建档立卡贫困户20%的自缴保费;提高受灾贫困户赔付标准,理赔金额一律上调20%。
今年,我国将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的问题,进入解决相对贫困的阶段。解决相对贫困的问题关键在于保证农民收入提高,这就需要大力发展收入保险,用收入保险兜住农业产业扶贫的成果。
太保财险副总经理宋建国提出,建议加快收入保险推广和落地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
加大科技投入
农业保险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大力创新支农惠农的方式。近年来,各保险机构也在努力创新服务模式,重视新技术在农业保险中的发展和应用,以科技赋能助推精确承保、精准理赔和精细化管理。
2015年,太保产险与中国农科院联合开发了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农险移动运营体系“太保e农险”,通过移动互联、遥感测绘、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全面提升保险服务的能力,有效改善客户的服务体验。目前,基于5G的“太保e农险5.0”也已正式发布。
国元保险总经理张福银也表示,下一步,公司将通过加大与保险科技服务公司合作,综合运用各项先进技术,建立起种植业以“卫星遥感+移动设备+农业测产技术”相结合,养殖业以“摄像监控+智能称重”相结合的精准理赔新模式,实现查勘有方法、定损有依据、理赔有标准。把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技术,运用到推进农业保险的精细化、标准化管理中,实现农业保险的科学定价和降本增效。
农户基础信息、确权信息是精确承保、精准理赔的前提和基础,建立信息互通共享机制是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张福银表示,国元保险还将整合农业、财政、气象、公安等部门信息资源,加强农业保险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合理运用土地确权、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和其他相关数据等,实现农户基础信息、地块信息、标的信息、承保信息整合、校验;同时,保险经办主体需要承担起维护、保密义务,协同推进农业保险信息准确性和完整性。